2024年12月4日,《中國社會科學報》刊發文章《提升社會思潮辨析能力 築牢青年思想根基》。該文章由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張國祚親自執筆,并在文中推薦了來自我院黨委書記何畏的著作《理解中國》。現将全文轉發如下:
“理解中國”是“熱愛中國”的前提。理解中國就是清楚、明白、透徹地認識中國,真正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的優勢所在。不理解,何以熱愛?而“理解中國”的前提則既需要對中國秉持真摯的深厚情感,更需要對中國懷有深刻的理性認知。在一些錯誤思潮的幹擾下,全面準确地理解中國并非易事,尤其是對一些青年來說更是如此,因為涉世不深、學習不夠的青年往往容易被錯誤思潮所迷惑,所以對中國的曆史和現實認識不全、理解不深。因此,“理解中國”需要以提升社會思潮辨析能力為前提。也因此,《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在論及“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時候,特别強調要“堅決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和曆史虛無主義”。這是中央為提升人民群衆對社會思潮的辨析能力所提出的明确任務。
從當前的社會現實來看,主流媒體的主流宣傳已漸成正向合力,“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不斷推進,意識形态領域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黨的創新理論日益深入人心,廣大幹部群衆和青年學生正确“理解中國”的能力不斷增強。但是,錯誤思潮和錯誤觀念絕不會自動退出曆史舞台,在信息化和互聯網時代,還會借助各種渠道、各種平台,以各種形式繼續傳播。面對錯誤思潮、錯誤觀念,不破不立,隻有不斷廓清各種思想迷霧、破解錯誤思潮的影響,才能使人們真正認識到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才能使人們真正認同“中國共産黨為什麼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才能使人們自覺提高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主動性、積極性;才能使人們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擁護“兩個确立”。因此,破解錯誤思潮和錯誤觀念是高校思政課教學必須高度重視的時代課題。
為了從理論上回答好上述時代課題必須遵循習近平總書記所倡導的辯證思維方法,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隻有這樣,才能提升人們對社會思潮的辨析能力、推出有吸引力和說服力的研究成果。《理解中國》這本書就是回答好上述時代課題的一個成功範例。該書是伟德bevictor中文版教授何畏結合思政課教學實踐主持撰寫的。該書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馬克思列甯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緊緊圍繞正确“理解中國”,展開對錯誤社會思潮的批判,幫助青年解疑釋惑、從建設性和批判性正反兩個方面引導青年學生全面深刻地理解中國、熱愛中國。該書的最大特點是敢于亮劍,旗幟鮮明,思路清晰,“立破并舉”,“破”中有“立”,“立”中有“破”,引導青年學生在提高對社會思潮的辨析能力過程中打牢馬克思主義理論根基,樹立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定理想信念,增強愛國情、強國志和報國行。《理解中國》主要有三個鮮明特點。
一是以講好中國故事之“立”築牢理解中國的根基。《理解中國》一書首先全面準确地認識和把握了當代中國所面臨的世情、國情、黨情、民情,講好中國改革發展的故事。緊密圍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态文明建設的實際和發展曆程出發,全景式、立體化、多角度地展現了當代中國的曆史方位、發展成就和光明前景,深入淺出、抽絲剝繭地從道理和學理上系統回答了這一偉大實踐背後的曆史必然性、現實迫切性和客觀規律性。從正面回答了中國共産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這些重大而根本的問題,幫助青年學生科學認識當代中國的制度設計和治理體系,準确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引領青年學生加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尤其是新階段新征程當代中國快速發展的理解,努力做到以生動的曆史故事激發學生對中國發展的欽佩、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高度認同。
二是以評析錯誤思潮之“破”來清除誤讀中國的謬論。各種錯誤思潮和形形色色的錯誤觀念是妨礙學生正确“理解中國”的主要因素。這些錯誤思潮和觀念多是以零星的、個别的、分域的,或直接或間接,或似是而非的形式呈現,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其最終目的是否定黨的領導,從根本上動搖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态領域的指導地位,否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瓦解共産主義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觀念,颠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因此,引導學生正确“理解中國”,在講好中國故事的同時,必須拿起批判的武器,剖析錯誤思潮和錯誤觀念的謬誤,引導青年學生提高辨析錯誤社會思潮、破解思想困惑、透視現實問題的能力。《理解中國》通過深入剖析新自由主義、“普世價值”、曆史虛無主義、“小民尊嚴論”以及“共産主義過時論”等錯誤社會思潮,以及是與非的比較,從學理、道理和哲理上引領青年學生在辨析社會思潮中正确理解中國,堅定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強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提高建設國家的使命感、責任感。
三是以強化問題導向之“鑰”打開解疑釋惑的大門。在各種錯誤社會思潮的影響下,青年學生不可避免地對理想和現實、主義和問題、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問題感到困惑。思政課要增強針對性,就是要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辨析,以幫助青年學生解疑釋惑。從某種意義上說,能否解疑釋惑是判斷思政課成功與否的根本标準。《理解中國》的成功之處恰恰在于,堅持以青年學生困惑的問題為導向,每個章節、每個段落、每個材料無不圍繞發現真問題、分析真問題以及解決真問題來展開。全書的9個專題都是圍繞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遇到的疑難困惑問題,比如新自由主義何以産生?真的存在超曆史、超階級的“普世價值”嗎?曆史虛無主義意欲何為?如何看待當今世界中個人與國家的關系?生态問題的根源到底是什麼等。在深入細緻分析、準确科學講理的基礎上,該書還通過延伸閱讀、資料鍊接、學習金句、閱讀拓展、教材插圖等多樣的内容和活潑的形式,進一步回答青年學生的疑難困惑。全書叙事用語貼近青年、吸引青年,很好地體現了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的有機統一。
新時代中國正處于中華民族發展的最好時期,新時代青年施展才幹的舞台無比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時代重任無比榮光。為了引導青年學生堅定“四個自信”、增強“四個意識”、做到“兩個維護”、擁護“兩個确立”、成為勇擔民族複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必須清除他們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錯誤思潮的迷霧。習近平總書記在2024年上半年關于思政課建設的重要指示中強調,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守正創新推動思政課建設内涵式發展,不斷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理解中國》率先承擔起這一光榮使命,對提升思政課的親和力和感染力、針對性和實效性,具有着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這一成果充分體現了作者政治站位高、理論思維敏、家國情懷深。“上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何畏教授的《理解中國》很好地體現了這種“關鍵”作用。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