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幫助研究生樹立嚴謹的治學理念、誠信的價值觀念,提升研究生學術創新能力。學院特邀孫會娟老師針對研究生學術道德的養成問題作公開月講評。活動由23級碩士研究生程溢春主持。
主題分享
孫會娟老師從儒家學行并重修身傳統、“化性起僞”、積學以成德、德性的習慣性養成這四個方面系統講述了荀子的化性起僞說,并從中談學術道德的養成。
在儒家學行并重修身傳統方面,孫老師主要向同學們闡述了“六學六弊”,由此來告知同學們:好“學”本身就是一種追求善的善性,從而建議同學們要養成好學、愛學、善學的品質,同時要規範好自己的行為,加強學術道德的養成。
在荀子的“化性起僞”的方面,孫老師主要通過對性善性惡概念的界定,對“人之性惡,其善者僞也”的論證進行展開論述,由此來告知同學們德性既非出于本性而生成,也非反乎本性而生成,而是自然地接受了它們,通過習慣而達到完滿,從而指出我們要超越意識,追求德性。
在積學以成德方面,孫老師講述了化性起僞的目标不僅僅是抑制人性之惡,還要引導個體在道德的階梯上不斷攀升,人要通過道德修養成為有德之人、成為仁人君子,指出道德之積要重“為”、“行”,也要注重良好的習俗和環境。同時建議同學們要學會節制性,克制自己的欲望,要用心去辨别,用道德去約束自己。
在德性的習慣性養成方面,孫老師指出,一個行為要成為德性行為,必須要對行為有所知,要為了行為自身的目的去選擇這些行為,同時他的行為也必須出于一種牢固而不變的品性。隻有經由理性反思、長期習慣而最終養成的合乎規範的道德德性才是一張更完美的德性,從而告誡同學們,誠信是科學研究的生命線,要誠于己、誠于人、誠于國,要秉持學術良知、恪守學術規範,堅決抵制學術不端、學術腐敗,并與之進行鬥争。
交流環節
Q:荀子的“性惡論”對思想政治教育有什麼啟示?
A:荀子認為人性是惡的,人的自然本能導緻人求私、求利,那麼如何改變這種惡的人性呢?荀子認為,通過後天的學習禮法和道德修養就可以改變人的本性。這為今天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同時在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方面,為我們提供了有益的價值啟示。在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代,應該順應時代要求,以科學的眼光、正确的态度看待人的自然屬性,看待人的物質欲求,而不是采取禁欲主義的态度,掩耳盜鈴、自欺欺人,必須關注個人追求物質利益的合理性。對人們的物質欲求“斷長續短,損有餘,益不足”(《荀子·禮論》),并通過恰當的形式把個人利益的實現融入到為集體奮鬥當中,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這也是我們當代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題中之義。
Q:荀子提出性惡論,比較注重後天的學習形成,而馬克思的法治思想更偏向法治化治國,我們應該如何理解?
A:荀子提出“性惡論”,同時提出了“隆禮而重法”的思想,為現實中德治和法治相結合的治國之道,提供了理論與學理支撐。再者從世界範圍看,凡是社會治理比較好的國家,都是堅持把法治作為治國的基本原則,同時注重用道德調節人們的行為。對于國家治理來說,法治和德治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兩條不可或缺、不可偏廢。不同的社會制度有着自己不同的道德标準。但德治卻是人類社會用道德控制和評價社會成員行為的一種共同手段。它主要通過榜樣示範、道德禮儀、教化活動、制定鄉規民約和宗族家法、輿論褒貶等形式實現。法律是通過國家制定和認可的,并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執行的,是統治社會所特有的現象,而道德規範則存在于人類社會發展的每一個曆史階段。
活動最後,學院青年教師兼職輔導員高歌對活動進行了總結,高歌指出,良好的學術道德對提升研究生學術能力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同學們要自覺樹立對治學道德的敬畏,增強學術自律的主動性,恪守學術規範,在日常科研活動中逐漸養成良好的學術道德。
(圖文:蘇雅、編輯:王慧穎)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