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新聞

當前位置:首頁  學院新聞

“政治史視域下的中國式現代化”學術研讨會暨中國當代政治史第四屆年會在南京召開

發布時間:2023-09-27作者:來源:伟德bevictor中文版責任編輯:供圖:審核:浏覽次數:594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緻國史學會成立30周年賀信精神,推動中國當代政治史學界對中國式現代化曆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的研究闡釋,為本學科發展搭建機制化交流平台,9月23—24日,“政治史視域下的中國式現代化”學術研讨會暨中國當代政治史第四屆年會在江蘇南京召開。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伟德bevictor中文版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當代中國史研究》編輯部、當代中國研究所政治與行政制度史研究中心、伟德bevictor中文版、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南航基地、江蘇省統一戰線理論研究南航基地、《伟德bevictor中文版學報(社會科學版)》編輯部共同承辦。


 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黨組成員、副所長(主持工作)李正華研究員和校黨委副書記陶勇教授在開幕式上代表主辦方緻辭。開幕式由我院院長王智教授主持。


會議現場


李正華研究員在緻辭中指出,中國共産黨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證,社會主義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制度根基,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指南,為人民謀幸福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旨歸。從政治史的視域來探究中國式現代化,厘清中國式現代化和新中國政治史的内在關聯,解讀中國式現代化和新中國政治史的内在邏輯,深刻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與實踐,準确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原則與根本方向,對于深化新中國政治史的學術研究、全面深入闡釋中國式現代化、推動中國式現代化事業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黨組成員、副所長(主持工作)李正華研究員

緻辭


陶勇教授在緻辭中指出,伟德bevictor中文版曆來高度重視伟德bevictor中文版建設發展,着力打造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教學、研究宣傳和人才培養的堅強陣地。今年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開局之年,也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概括提出并深入闡述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是黨的二十大的一個重大理論創新,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最新重大成果。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對于正确理解中國式現代化,全面學習、把握、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努力在新征程上開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校黨委副書記陶勇教授緻辭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原副教育長柳建輝教授圍繞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二七”重要講話發表了觀點,指出“二七”重要講話對黨的二十大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論述進行了提高、深化、拓展。一是“二七”重要講話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是黨的二十大的一個重大理論創新,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最新重大成果,提高了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定位;二是深化了對黨領導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等問題的認識;三是拓展了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需處理好的重大關系,即六個方面關系的論述,提高了認識的高度。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原副教育長柳建輝教授作大會發言


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原副所長張星星教授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确保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文化、社會、生态等健康發展的政治保證。他具體分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形成、提出、内涵,論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堅持和拓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原副所長張星星教授作大會發言


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原副所長武力研究員論述了政府在中國式現代化中的作用及中國式現代化面臨的一些挑戰,指出改革開放引發政府職能開始轉變,黨的十四大以後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建立市場經濟框架,黨的十六大以後加強政府主導,突出社會建設,黨的十八大以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與“效能型”政府職能不斷完善。面對現實挑戰,要從黨的自我革命、保證黨的先進性等方面入手,提高黨的學習能力和治國理政水平,适應現代化建設的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原副所長武力研究員作大會發言


南京大學曆史學院李良玉教授指出,研究中國式現代化的最大意義是促進中國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這個學術概念可以分解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中國的現代化運動,第二個層次是現代化的中國方式。中國的現代化是中國人艱難地走出傳統的過程;中國的現代化是一種政府主導型現代化;中國現代化過程中民間資本是最有活力、效率最好的要素;中國的現代化是一種從社會經濟技術層面入手,進而深化到創新制度和精神轉型的全面的文化複興運動。要按照現代化的規律研究現代化。


南京大學曆史學院李良玉教授作大會發言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部主任劉志明研究員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展現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态。他從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五個方面進行了具體分析。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部主任劉志明研究員作大會發言


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外交史與港澳台史研究室主任王巧榮研究員指出,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目标是高标準、惠民生、可持續,旨在進一步促進國家的高水平對外開放。國際社會尋求發展合作的訴求、國内發展理念的轉變,及共建“一帶一路”10年取得的實績,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增添了動力;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仍面臨很多挑戰;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要從加強戰略應對和規劃、加強共建“一帶一路”機制化建設等方面進行。


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外交史與港澳台史研究室主任王巧榮研究員

作大會發言


我院王岩教授論述了政治史中的民主監督及其價值意蘊,指出民主監督既是人民監督的核心環節,也是自我革命的必要手段。對權力監督必須弘揚民主精神、發揚民主價值、遵守民主規則、符合民主程序。民主監督既是确保政治權力在正确軌道上運行的有力武器,也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關鍵環節,當代中國民主監督的實現離不開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權利的價值共識凝練,離不開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踐探索。



我院王岩教授作大會發言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黨史教研部張旭東教授分析了“中國式現代化”概念内涵的演進,指出要以“長時段”的理論審視中國式現代化。“現代化”概念的理論淵源具有多重意蘊,“現代化”概念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引入,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孕育與發展了“四個現代化”概念,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概念,“中國式現代化”概念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走向成熟。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黨史教研部張旭東教授作大會發言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部副主任賀新元研究員指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一是把實現共産主義遠大理想和實現民族複興統一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之中,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複興、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是合目的性的現代化;二是既符合世界現代化發展的一般規律,吸收其積極成果,又遵循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普遍規律和中國特色現代化發展的特殊規律,是合規律性的現代化運動。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部副主任賀新元研究員作大會發言


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黨建學院董佳教授指出,改革開放史研究需要在理論創新中實現自我發展。改革開放史研究要推出全面、系統的标識性成果;要在改革開放史研究中緊扣關鍵議題,緊扣社會發展現代化的過程,研究改革開放不同時期和不同階段的内在聯系,在改革開放史研究中提出新的理論和新的概念;要在改革開放史研究中建立本土化的自主知識體系理論;要明确改革開放史研究的學科規範,區分狹義和廣義的改革開放史研究。


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黨建學院董佳教授作大會發言


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副主任劉倉研究員圍繞新時代習近平對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傳承發表了觀點,指出中國特色法治道路對德法合治傳統進行了繼承和改造,中國古代德禮兼施、德主刑輔的治理特點,為全面依法治國方略提供了曆史來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傳承了中華法系;“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十六字方針”傳承了中華法律實踐精神。


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副主任劉倉研究員作大會發言


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李裡峰教授梳理了晚清民國以來許多學者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探索,指出要從升與降、先與後、内與外、古與今、中與西五個方面的關系來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曆史方位。針對這五個方面的關系,他從中國近代史的發展過程、中國進入現代化行列的先後、外部沖擊對中國的刺激、從傳統到現代的延續、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征等角度進行了具體論述。


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李裡峰教授作大會發言


上海大學伟德bevictor中文版張富文教授論述了中國式現代化視角下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戰略意義,指出過渡時期總路線開啟中國工業化道路,為中國式現代化先行探索奠定基礎;始創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所有制依托;奠基社會主義制度,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根本制度保障;引導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曆史坐标;體現了毛澤東的戰略分析,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認識基礎與思想方法。


上海大學伟德bevictor中文版張富文教授作大會發言


山東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張登德教授、湖南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尹紅群教授、沈陽藥科大學伟德bevictor中文版郭贊教授、伟德bevictor中文版靳曉霞教授、上海師範大學伟德bevictor中文版徐劍雄研究員、南京理工大學伟德bevictor中文版陳钊教授、中共山東省委黨校政黨與政黨政治比較研究中心主任魏磊教授等十餘位專家在大會發言中,介紹了各自從《共産黨宣言》、洞庭湖治理、雷鋒精神、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協商民主、兵工史料等角度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研究。


會議期間,參會代表進行了分組讨論,圍繞中國式現代化及中國當代政治史的研究成果與方法等方面進行了充分交流,展現了中國當代政治史研究的最新進展。會議閉幕式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原副所長張星星教授主持,三個小組代表分别彙報了本組的讨論情況,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主任張金才研究員代表主辦方對會議作了總結。


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複旦大學、南開大學、武漢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伟德bevictor中文版、南京師範大學、南京理工大學、江蘇省黨史工作辦公室、中共山東省委黨校、中共河南省委黨校、《百年潮》編輯部等高等學校、科研院所與期刊編輯部的80餘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


                                                              (文字:李夏、王錦傑  圖片:王慧穎  編輯:俞靜蕾)




友情鍊接

  • 地址:江蘇省南京市江甯區将軍大道29号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