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馬院

當前位置:首頁  媒體馬院

新華日報: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着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江蘇社科理論專家談黨的二十大報告學習體會④

時間:2022-10-21來源:伟德bevictor中文版點擊:213

       1021日,《新華日報》第6版“黨的二十大特刊”刊發了對我院何畏教授的特約采訪《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着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江蘇社科理論專家談黨的二十大報告學習體會④》,現将全文轉發如下:  


必須完整、準确、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

華桂宏(南京師範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完整、準确、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的核心就是順應新時代需要而追求高質量發展,創新是第一動力,協調是内在要求,綠色是必要條件,開放是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五大發展理念相互貫通、相互促進,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踏上新征程,我們黨将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有着鮮明的中國特色,這些特色正是新發展理念合乎邏輯的全面而具體的展開,深刻蘊含着我們黨關于發展的政治立場、價值導向、發展模式、發展道路等鮮明導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任務偉大而艱巨,必須要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要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以使發展具有根本政治保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保證正确發展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實現共同富裕發展目的,堅持深化改革開放為發展提供體制機制和動力保障,要堅持系統觀念,統籌發展和安全,把新發展理念貫徹到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


堅持把發展經濟的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

沈坤榮(省政府參事、南京大學商學院教授、省數字經濟學會理事長)


在未來的經濟工作中,貫徹落實二十大報告的重大決策部署,要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江蘇具備制造能力強、科技水平高、産業鍊相對完備、經濟基礎堅實、深化改革開放條件好等諸多優勢,是數字經濟時代支撐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和增長極。近年來,江蘇以促進産業轉型升級和推進“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為牽引,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物聯網、智能制造等方面都奠定了較為堅實的基礎。下一步尤其要注重謀劃新型數字人才的培養,提升全社會促進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能力。高等院校是新型數字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江蘇可以發揮自身堅實的産業基礎優勢,鼓勵高校與企業展開深度合作,通過企業的數字化資源和平台優勢賦能高等院校夯實校内數字化人才培養體系,培育滿足市場需要、契合企業需求的數字化管理人才、數字化專業人才和數字化應用人才。


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

徐康甯(東南大學教授、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副會長)


當前國際環境極其複雜,充滿風險和不确定性,但經濟全球化仍然是基本趨勢。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積極主動參與國際經濟交流合作,以更有廣度、更有高度、更有深度的對外開放格局推進高質量發展。在新的發展階段,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将更多體現在制度性開放,以開放制度創新為引領,全面提升開放經濟内涵與質量。中國的高水平對外開放,不僅為本國的現代化建設提供新的動力,也将有力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更好惠及各國人民。中國實現高質量發展,堅持擴大對外開放,為世界提供了新機遇。中國是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夥伴,貨物貿易總額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居世界前列。我們還要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發揮中國在新型經濟全球化重塑中的作用,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和經貿關系,争取一個更好的外部發展環境。


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

李程骅(群衆雜志社副總編輯、二級研究員)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區域協調發展取得重大成果成效,通過着力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全面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強力推進主體功能區戰略,加快優化提升東部地區,大力培育發展中西部地區,優化生産力布局,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主要載體,構築高質量的現代化經濟體系,體現出制度優勢以及市場力量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針對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我們必須遵循城市群、都市圈主導的區域一體化融合發展的規律與趨勢,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推動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區域發展戰略,通過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把區域協調的集群化創新作為推進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科學規劃創新主導的集群單元,重塑區域發展的動力機制,不斷培育和打造區域高質量發展引擎,書寫區域協調發展的新篇章。


讓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

卞志村(南京财經大學教授)


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市場經濟本質上就是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經濟。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遵循這條規律,要着力解決市場體系不完善、政府幹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問題。為此,必須從廣度和深度上積極穩妥地推進市場化改革,以要素市場化改革作為突破口,在建設高标準市場體系,維護市場充分、公平競争,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等方面下功夫,推動資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讓企業和個人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間去發展經濟、創造财富。政府的職責和作用是在充分尊重市場規律的前提下,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不是要更多發揮政府作用,也不是簡單下達行政命令,而是在保證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前提下,管好那些市場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機統一的。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進一步推動“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協同發力,讓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地結合起來。


确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何畏(伟德bevictor中文版副院長、教授)


 “民為國基,谷為民命。”保障糧食安全是一個國家必須守住的底線。上世紀90年代,美國學者布朗曾發出“誰來養活中國”的诘問。經過數十年的持續奮鬥,中國人用占世界近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活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不僅将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還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貢獻,用鐵一般的事實破除了“布朗之問”。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我國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用最嚴格的目标管控,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用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抵制各類耕地“非農化”,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标準農田;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積極發展綠色農業、生态農業、高效農業;用最周密的政策支持,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主産區利益補償機制,保障農民種糧和地方政府發展糧食生産的積極性。農業興則基礎牢,倉廪實則天下安。隻有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方能端牢14億中國人的飯碗,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堅實基礎。


原文鍊接:http://xh.xhby.net/pc/layout/202210/21/node_6.html#content_1123264



友情鍊接

聯系我們

  • 電話号碼:025-52115201025-52116005
  • 地址:江蘇省南京市将軍大道29号
  • 郵編:211106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