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馬院

當前位置:首頁  媒體馬院

中國報道: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是如何完成的

時間:2022-05-30來源:伟德bevictor中文版點擊:241

國家外文局《中國報道》雜志及中國報道網刊發我院王智教授的理論文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是如何完成的》,現将全文轉發如下: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強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這一“新的飛躍”,是中國共産黨百年奮鬥推動“兩個結合”的持續演進,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曆史進程中進行理論創新的疊代發展,是中國實踐發展過程對于一系列重大時代課題的深刻回答。


一、“新的飛躍”是百年奮鬥中“兩個結合”的持續演進


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首次提出、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再次強調,“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兩個結合”是中國共産黨思想長青的根本動力,貫穿于黨的百年奮鬥史,并在新時代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


馬克思主義誕生于近代西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繁衍自中國大地,共同相遇在革命勃發的近現代中國。中國共産黨在領導偉大社會革命進程中,從中國實際出發,洞察時代大勢,把握曆史主動,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也就是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兩個結合”,一方面在于将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作為我們黨的靈魂和旗幟,不斷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另一方面在于正确認識植根于本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努力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顯然,“兩個結合”需要先進的理論,還需要對中國具體實際和優秀傳統文化精準把握。在近代,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在中國人民奮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的進程中,中國經曆從“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的不斷升級的求索進程,不同政治派别輪流粉墨登場,各種救國方案輪番出台,但都以失敗而告終。歸根到底,這些政治派别并不掌握先進的理論,也對中國具體實際把握不透,還對如何進行中華文化的現代性且革命性轉化認識不清。有人主張全面抛棄中華傳統、全盤西化,也有人主張守成複古、反對颠覆性的變革,均是不得法、不可行。


就在“隔着紗窗看曉霧”的迷茫困惑之際,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甯主義,中國人民走出“歐風美雨”崇拜,中國共産黨應運而生,馬克思主義開始運用于中國的“實境”。


中國的“實境”,既包含有綿延數千年的中華傳統,也凸顯有“兩半社會”的現實。中國共産黨在曆史難題面前,找到正途。“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中華傳統的優秀成分契合于馬克思主義,契合百年中國解答革命、建設、改革等一系列難題所需。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不同發展階段的具體實際不斷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不同時期持續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因此就有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曆史性飛躍和兩次新的飛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即成為“兩個結合”的全新典範成果。


二、“新的飛躍”是曆史進程中理論創新的疊代發展


中國共産黨百年奮鬥取得了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偉大成就,迎來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光明前景。其秘訣在于始終堅持科學的理論指導,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保持思想長青,不斷實現理論創新上的疊代發展和階段性的認識飛躍。


中國共産黨理論創新的“一階”,首先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此時面臨的主要任務是推翻“三座大山”,争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創造根本社會條件。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在革命鬥争中一一提出并深化回答了中國革命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堅持“原理”又跳出“本本”,以“新民主主義”為核心概念的一系列原創性思想為标識,創立了毛澤東思想。“一階”的接續是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要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提出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因此在貫穿革命和建設的50多年,一系列被實踐證明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确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構成了整體意義上的毛澤東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曆史性飛躍。


中國共産黨理論創新的“二階”,是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當時面臨的主要任務是繼續探索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正确道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使人民擺脫貧困、盡快富裕起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提供充滿新活力的體制保證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這個階段的理論創新分成三個階段,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創立了鄧小平理論;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形成了科學發展觀。因此,在改革開放新時期的三十多年,中國共産黨科學回答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


中國共産黨理論創新的“三階”,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之際。面臨的主要任務是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标,開啟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新征程,朝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宏偉目标繼續前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八個明确”的基礎上,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深刻總結,提出從“十個明确”來系統概括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内容。


正是基于毛澤東思想之第一次曆史性飛躍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之新的飛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原創性發展即具有更加顯著的比較意義,使得關于思想認識層面再一次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的結論判斷成為可能。如果沒有前面的兩次飛躍,新時代的新飛躍自然也不能成立;新時代的新飛躍,又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認識飛躍提升到新水平。


三、“新的飛躍”是實踐發展中時代課題的深刻回答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進一步明确,“十八大以來,國内外形勢變化和我國各項事業發展都給我們提出了一個重大時代課題,這就是必須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進一步豐富和提升了關于新時代重大時代課題的論斷。


在實踐發展進程中對重大時代課題的深刻回答,是中國共産黨不斷獲得理論創新的關鍵。


毛澤東思想深刻回答如何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争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如何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等重大時代課題;中國先是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再是實現了一窮二白、人口衆多的東方大國大步邁進社會主義社會的偉大飛躍。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鄧小平理論深刻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問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加深了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認識,科學發展觀深刻認識和回答了新形勢下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中國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全面小康的曆史性跨越,推進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什麼樣的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怎樣建設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等重大時代課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标如期實現,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總而言之,中國共産黨之所以能夠不斷攻堅克難,根本在于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及時回答時代之問、人民之問,勇于結合新的實踐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善于用新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提出和強調黨在新時代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是曆史決議對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大意義的最新闡明和權威界定,标明了這一重要思想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為進一步增強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政治自覺、理論自覺、行動自覺提供指引。新飛躍引領新時代,新時代的實踐熔爐又勢必帶來理論認識的進一步升華,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和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不斷創新。


原文鍊接:http://www.chinareports.org.cn/djbd/2021/1202/25179.html



友情鍊接

聯系我們

  • 電話号碼:025-52115201025-52116005
  • 地址:江蘇省南京市将軍大道29号
  • 郵編:211106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