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馬院

當前位置:首頁  媒體馬院

南航微理論:倫理對科技的“能做”與“應做”

發布時間:2022-04-21作者:來源:伟德bevictor中文版責任編輯:供圖:審核:浏覽次數:532

        4月21日的“南航微理論”官微“專家觀點”專欄刊登了我院教授趙玲的理論文章《倫理對科技的“能做”與“應做”》,現将全文轉發如下:


      近日,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科技倫理體系的總體要求,不僅賦予科技倫理促進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保障功能,而且為我國科技倫理治理做出了戰略性部署。


1、科技的“能做”與“應做”


倫理對科技的诘問,反映出人類對自己的理性産物——科學技術的審思,也反映出人類對自己前途和命運的憂慮。當然,倫理對科技表現出來的審慎态度,并不意味着倫理對科技的不信任或刻意阻撓,而恰恰反映出倫理以一種積極的力量去督促科技進行自我反省,警示科技共同體思考科技“能做”什麼、“應做”什麼這些關乎科技更關乎人類長遠發展的根本問題。

科技必然是“能做”的,科技的“能做”标識出人類的工具理性能力。在這種能力的支持下,科學技術突破了各種主觀限制和客觀約束,表現出強烈的沖動性和指向性,使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得到極大提高。量子計算機、人類細胞圖譜計劃等等現代科技的橫空出世便是人類工具理性能力增強的鮮活事例。它們的出現,不僅大大拓展了人類的活動空間,而且為人類的進步留下濃抹重彩的畫面。然而,“能做”是否等于“應做”?“能做”是一個事實判斷,僅僅表達出行為者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和實踐能力,至于這種能力是否成熟可行,則有待進一步驗證。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對科技的運用持謹慎态度。比如,我們不能在科技水平尚不成熟的條件下貿然實施基因編輯技術,否則将會帶來無法彌補的後果。退一步說,如果“能做”的條件都已成立,“應做”就是題中應有之義嗎?對此,我們同樣不能貿然下結論。因為“應做”屬于價值判斷,它必須考量科技活動的合理性問題,必須考慮某項科技活動對人類、對無辜者、對利益相關者造成的災難性後果。比如,即便基因編輯在技術上可行,也未必就是人類“應做”的。因為我們無法保障被編輯的嬰兒不會發生難以想象的人倫危機,更無法彌補因運用方式不當造成的傷害。在現代科技向“無人區”進駐的新階段,科技“能做”與“應做”的對峙和沖突将更加激烈。這要求科技必須收起盲目自信和狂妄自大的态度,主動尋求與倫理的和解與融合,使求善、向善成為科技發展的自覺選擇,為現代科技注入造福人類的價值靈魂。


2、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倫理因素


進入新時代,我國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地位,科技事業蒸蒸日上、創新成果競相湧現,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新征程上昂首闊步。作為一個總體性概念,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不僅有賴于科技求真能力的躍升,更有賴于科技向善能力的增強。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需要科技創新堅持造福人類的倫理導向。科技創新作為我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舉措,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它需要科技工作者擁有迎難而上的探索精神,找到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研究的密鑰,并勇于對研究課題進行超前謀劃和科學部署。“新”固然是創新的關鍵,但科技創新之“新”的真實内容是具有遠大前程的東西,是為了人類的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如果科技創新罔顧人間道義,置人民的生命安全而不顧,甚至把人民的利益作為實現自己私利的工具,這樣的科技創新将毫無意義。科技創新唯有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促進人類社會和平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方有其現實價值,方能推動中國科技創新占領先機、赢得優勢。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需要科技活動堅持倫理先行的理念。當前,我國的科技發展正經曆着由量變向質變、由陪跑向領跑、由突圍向引領的轉型,加快人工智能的研究,更是我國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赢得科技主動權的重要抓手。在這個令人矚目的領域,我國人工智能的發展具有廣闊前景,甚至還有勇闖人工智能“無人區”的可能。然而,機遇往往與風險并存。如果說在科技的陪跑階段,我國尚有可供汲取的經驗,那麼在“無人區”的新階段,該如何面對風險?一旦潘多拉的魔盒打開,将會招緻怎樣的災難?這警醒我們對科技新領域保持謹慎态度,把倫理的要求貫穿于科技活動的全過程,确立倫理先行的理念,加強源頭治理、注重預防,更好地引導科技向善。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需要我國深度參與全球科技倫理治理。面對國際科技競争的複雜局面,我國在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的同時,還應當加強國際之間的科技交流,以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合作理念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實現更高起點的自主創新。與此同時,科學技術的雙刃劍作用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表現得更加突出。《意見》尤其聚焦了生命科學、醫學、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科技倫理問題,警醒我們既要正視現代科技對自然、社會乃至人類帶來的倫理風險,也要以前瞻性、預防性的視野推動中國科技發展,更要以公正和負責任的态度矯正科技釀成的苦果,從而構建适合中國國情的科技倫理治理體系,為全球科技倫理治理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3、倫理應加強與科技的有機融合


新一輪科技革命對倫理提出了急切的呼喚,在客觀上為倫理融入科技提供了場域。随之而來的問題是:倫理該以何種方式融入現代科技,實現科技與倫理的協調發展、良性互動?

倫理應加強話語權,使倫理先行的理念落到實處。倫理若要加強對科技的話語權,應當避免兩個極端。一種是對科技新領域的知識不甚了解,因缺乏必要的話語權而不能(敢)發聲,以至于不能在源頭上做好預警和審查,不能防範科技對人的生命安全、健康和基本權利造成的傷害。另一種是對科技的強勢介入,同樣是對新科技的内在機理知之不多,卻因為懼怕新事物或誇大後果而對科技嚴格設限、明令禁止。因此,加強倫理對科技的話語權,必須準确定位倫理對科技的職責,既要對科技有敏銳感和洞察力,對科技倫理風險有清晰而科學的認知,又要對科技創新保持寬容态度,在強化對AI、基因編輯等現代科技審查的同時給予其應有的發展空間,對科技創新形成有效度的批判與引導。

倫理應增強約束力,使科技向善的目标得到實現。倫理具有先導性、預防性、自律性以及和法律的相通性等屬性,必然會對科技活動産生約束力,對科技創新發揮引導及規範功能。為此目的,首先應增強倫理對科技的敏捷治理功能,準确評估科技“為惡”的風險點,及時調整和完善相關倫理規範和制度建設,以有效應對科技倫理挑戰。其次,設置倫理底線,明令禁止危害社會安全、公共安全、生物安全、生态安全和侵害人的生命安全、健康和基本權利的科技活動,嚴厲批判和懲戒違背科技倫理的行為。再次,提高科技倫理治理的法治化水平,同樣是增強科技倫理約束力的必要手段。《意見》提出對生命科學、醫學、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科技倫理立法,就是要推動科技敏感領域朝着增進人類福祉的方向發展。

倫理應立足本土化,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倫理體系。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現實背景下,我國的科技水平日益提升、科技開發與創新步伐加快、科技發展的話語權不斷擴大,科技倫理問題的本土色彩日漸濃重,單純依靠西方科技倫理評價或解決中國問題的作法顯然有失公允。西方科技倫理體系固然有其合理之處,但若我們隻熱衷于用極具西方話語特質的理論解釋或應對中國科技倫理挑戰,必然會誤導中國科技發展。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倫理體系,必須在遵循科技創新規律的基礎上,根據我國科技發展的曆史階段和文化特點對其進行本土化闡釋,為中國科技倫理推動全球科技倫理治理、造福人類提供重要的價值支撐。




友情鍊接

  • 地址:江蘇省南京市江甯區将軍大道29号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