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緻首屆中國網絡文明大會的賀信中指出,“廣泛彙聚向上向善力量”,“以時代新風塑造和淨化網絡空間,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網絡文明是随着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而形成的一種新的文明形态,是現代社會文明進步的又一重要标志。我們要着力加強網絡思想引領、強化網絡道德培育、健全網絡行為規範,不斷推進網絡空間文明建設向縱深發展。
網絡文明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網絡文明建設。2021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網絡文明建設的意見》,對網絡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工作目标、主要任務、保障措施做出了明确要求。當前,網絡的發展不斷塑造着國家治理與社會發展的新空間、新環境、新方式、新變量。新空間是指國家治理空間得以拓展,不僅包括現實空間,還延伸至數字空間,兩者相互聯動、相互結合。新環境是指網絡發展推動國家治理條件、治理方式、治理生态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新方式是指以數字技術為主要特征的新媒體、大數據,日益成為促進社會發展、推動治理轉型、維護秩序的工具。新變量是指網絡空間的安全、網絡輿論的健康、網絡法治的健全,越來越成為國家治理的重要元素,甚至成為決定治理成效乃至成敗的關鍵要素。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網絡文明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十四五”時期是加強網絡文明建設的關鍵時期,也是形成網絡事業發展最大增量的時期。加強網絡文明建設,需要深刻理解網絡文明建設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義,在把握網絡發展新形勢的過程中不斷解決新問題;要發揮各方力量,共同推進網絡文明建設,讓網絡空間真正成為億萬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園。
網絡空間要保持自由與秩序變量的動态平衡。曆史表明,自由不是絕對的、為所欲為的,而是以秩序為前提的。在現代社會的國家治理中,自由和秩序都是必要的,兩者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網絡空間同現實社會一樣,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自由是秩序的目的,秩序是自由的保障”。實現網絡空間的自由與秩序平衡,必須推進法治建設,不斷提升依法管網治網水平,實現網絡空間法治化。自互聯網産生發展以來,我國先後出台了多項法律法規,為依法治網提供了有力依據,在推進網絡文明實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生态環境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網絡詐騙、網絡謠言、網絡暴力、網絡侵犯個人隐私、網絡黃賭毒、“飯圈”亂象等仍時有發生。對此,要堅持依法依規、多策并舉,深入推進“清朗”系列專項行動,切實增強網絡文明意識,不斷推動形成向上向善的網絡文明環境。
加強思想引領和堅持正确的價值導向,構建網絡生态新空間。首屆中國網絡文明大會的召開具有重大意義,為網絡空間文明建設設定了方向、定準了目标,有利于切實維護網民合法權益,不斷完善法規制度,加快推進網絡文明建設進程。當前,我們要加強網絡空間思想引領,引導廣大網民尤其是青少年網民,自覺抵禦錯誤思潮,增強對網絡空間生态的辨識力和控制力;自覺抵制不法分子利用網絡惡意侵犯他人權益等網絡暴力行為,努力營造網絡空間生态治理人人參與、共建共治的良好局面。當前,我們要從維護政治安全的高度認識和把握網絡安全,守好建強網絡主陣地,用主流價值引領網絡空間發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讓網絡成為造福社會、造福人民的精神家園。
以網絡文明建設為依托,攜手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網絡開辟了人類社會新的疆域,數字技術不斷融入人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态文明建設的各領域、各環節,正在以新理念、新模式、新業态給人類生産生活帶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表明,人類是一個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面對各種複雜多變的不确定因素,人類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緊密合作,攻堅克難,攜手共進。同時,新一輪的技術革命和産業變革方興未艾,在促進全球經濟複蘇、推進社會秩序正常運轉、加強國際合作等諸多方面,更需要網絡發揮更大的功能。我們要充分認識加強網絡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以良好的網絡生态開創數字合作新局面,共謀網絡安全新格局,讓數字文明更好地造福人類,為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展現大國擔當。
(本文系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重大突發事件下江蘇城市治理風險防控研究”(21ZZA001)、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共建共治視阈下江蘇社會矛盾風險防範化解研究”(2020SJZDA071)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伟德bevictor中文版特聘教授、公共安全與社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原文鍊接:http://news.cssn.cn/zx/bwyc/202201/t20220104_538660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