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江蘇省社科界第十五屆學術大會開幕式暨馬克思主義理論專場在南京大學舉行。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愛軍出席開幕式并講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省社科聯主席曲福田出席,南京大學黨委書記胡金波緻辭。中央黨校一級教授韓慶祥、華南師大馬院院長陳金龍作主旨報告,十多位專家作主題發言。現将專家發言觀點摘錄如下。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必須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全面深入理解中國“具體實際”的核心要義,需要從曆史方位、主要矛盾、根本問題、中國道路這一解釋框架入手,這一解釋框架是從事物自身發展的内在邏輯提煉出來的,并不是主觀人為套上去的。首先是曆史方位,這是中國具體實際的時空維度。任何一種具體實際都是一定曆史事件中的實際,也是特定空間中的實際。第二是主要矛盾,這是中國具體實際的本質維度。對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是判斷基本國情、把握中國具體實際、把握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判定中國社會發展整體狀況的主要依據之一,也是我們黨制定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的主要依據之一,所以它是黨中央治國理政的基本遵循。第三是根本問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其首要目的就是破解一定曆史方位中的社會主要矛盾及其所蘊含的根本問題。第四是中國道路。這是中國具體實際的實踐維度。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最根本的就是要找到一條能解決一定曆史方位的社會主要矛盾和根本問題的正确道路
華南師範大學伟德bevictor中文版院長陳金龍:百年黨史主題與中共黨史研究
以往我們關于黨的曆史的表述,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通過黨的曆史上的大事來表述,另外一種就是用曆史主線來表述。對于百年黨史主題,我有三個觀點。一是對中國共産黨百年曆史的宏觀把握。黨的百年曆史,有很多問題需要我們在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這樣一個主題之下來思考和界定。比如,将每個時期放到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進程中間,如何來定位,如何來标示?這是需要我們進一步思考的問題。隻有明确這個主題,才能為把握百年曆史提供正确的坐标。二是這個主題的确定為研究中共黨史提供了新的方式。以往研究黨史,大緻有兩種範疇,一種是現代化範疇,另一種是革命性範疇。中國共産黨的曆史本身是多維度、多面向的,民族複興的主題,為我們中共黨史研究方式的轉換提供了重要參照,可以形成一個中華民族複興時代的研究範式。三是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為統領,中國共産黨的每個曆史時期都可以得到進一步延展。
從黨的兩個曆史問題決議出發,總結中國共産黨自我革命的實踐邏輯,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一是勇于承認錯誤的邏輯起點。1945年《關于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就是要在總結黨的曆史上三次“左”傾路線錯誤的基礎上,達到“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目的;1981年《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提出,“堅持真理,修正錯誤”,這是中國共産黨必須采取的辯證唯物主義的根本立場。二是維護黨内團結的前置性條件。黨内團結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可以凝聚全黨的力量,去迎接各種問題與挑戰。三是問題而非責任的革命導向。以問題為導向是兩個《決議》的鮮明特點,這不僅體現在《決議》的題目上,更體現于各部分的内容中。四是在守正中尋求創新的革命原則。第一個《決議》是對中國共産黨成立以來,特别是對十年内戰時期黨内路線鬥争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全面梳理;第二個《決議》提出要把毛澤東晚年錯誤同毛澤東思想區分開來,實現了守正基礎上的理論創新。
東南大學伟德bevictor中文版院長袁久紅: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曆史理路
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其理論邏輯、曆史邏輯和實踐邏輯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互釋”的路向、“互補”的進路和“互觀”的理路。“互釋”的路向是基于基本特征、精神氣質、價值旨歸的統一性。這種“互釋”有兩個方面,一是“以馬釋中”,二是“以中釋馬”。在“互補”的進路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在中華民族意識中升華顯現,并且不斷發展。“互觀”使得“互釋”和“互補”成為可能,是進一步的整合、凝練和升華。以對話的方式實現思想性的雙向流動,在共同回應實踐要求中締造新的結合體。推動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要有高度的理論自覺和文化的使命擔當,要堅持問題導向和構建思想基礎,要完成滿足于雙方的結合。
南京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院長王剛:中國共産黨如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推進現代化,首先需要有指導思想。我們找到了馬克思主義,并且以組織的形式成立了中國共産黨,以政黨的形式組織人民、動員人民,解決現代化的一系列問題。新中國成立以後,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我們過渡到了社會主義社會;通過以蘇為鑒,我們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自己的社會主義道路。那麼現代化的動力在哪裡?我們找到了改革這樣一條道路,作為推動現代化的動力,改革過程中又遇到很多問題,所以要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因此習近平總書記講,“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當然也是推動現代化的關鍵一招。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經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時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也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道路,解決了中國如何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路徑問題。
河海大學伟德bevictor中文版院長戴銳: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的思想政治教育意義
第一,公共空間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具有雙重思想政治教育特質:一方面,這個講話是一場極具吸引力和教育實效的思想教育過程;另一方面,講話本身就是一篇經典的思想政治教育文獻,即便脫離慶典這一特定情境,這個文本仍然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第二,以民衆需要與期待為中心的内容設置。講話通過曆史、當下、未來以及精神資源和行為動力上的交織,着重從社會信念、主體精神和社會動員三個方面回應了民衆的普遍期待。第三,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修辭風格。講話實現了政治修辭和文學修辭的完美結合,讓聽衆在這種完美結合中感受到思想的力量。第四,以史論結合為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結構。作為一個以曆史節點為特征的慶祝性、紀念性和前瞻性相統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講話體現出曆史思維、辯證思維和系統思維的充分結合。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華文明馬克思主義化,兩者互相作用、互相包容、融合創新,統一于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進程和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以及人類文明新時代的創造性實踐中,統一于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和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實踐中。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明的融合創新、有機統一,包含兩層意思:一層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個“化”就是改變、變革;第二層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這個“化”就是用中國的實踐、中國的經驗、中國的理論、中國的智慧去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化”來了近代中國革命鬥争由被動轉向主動的精神支柱,“化”來了中國人民從被三座大山欺壓到實現翻身得解放,進而當家作主的地位、能力和自信的底氣,“化”來了從“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曆史進程”。中華文明馬克思主義化,“化”來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化”來了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推進,“化”來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進展,“化”來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曆史性變革和曆史性成就。
我們黨的曆史是一部不斷推進馬克思中國化的曆史,是一部不斷推進理論創新、進行理論創造的曆史。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必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起點和發展階段到底是什麼?現在理論界的主流觀點是,建黨百年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一百年。有人劃分為三個階段,有人劃分為四個階段。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問題。如果把整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概括為一個主題的話,這個主題就是“化”。“化”是講的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的關系,這是一個雙向的互動。馬克思主義深刻改變了中國,中國也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另一個發展成果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即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這是一個不斷與時俱進的過程。
基于黨的制度建設的曆史成就,可以從幾個維度來梳理黨的制度建設的曆史。一是從理論和實踐的關系來看,堅持以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指導制度創新,用制度創新鞏固和拓展實踐創新的成果。二是從制度建設的取向來看,堅持以黨章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為核心,不斷推進黨的制度規範化和體系化。三是從制度建設的内涵來看,堅持将黨的建設的具體實際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賦予黨的制度中國特色和時代内容。四是從制度建設的結構來看,堅持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緊密結合,推動黨的制度建設,形成強大的内在動力和整體合力。五是從制度建設的目标來看,堅持制度治黨、依規治黨、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着力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
南京大學伟德bevictor中文版教授熊秋良:基于三個維度探析黨百年帶領人民走向現代化的道路
我們黨這一百年帶領人民走向現代化的道路有三個維度,一是從被動到主動,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進程;二是從局部到全域,中國式現代化容量的擴充;三是發展與創新,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區域空間和整體布局的拓展。從三位一體、四位一體到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全方位、系統性、立體化構建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戰略,也體現了我們黨在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進程中不斷創新的步伐。
南京林業大學伟德bevictor中文版教授牛慶燕:以人民為中心的理論邏輯及時代價值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馬克思人民主體思想,是曆史唯物主義群衆史觀的理論彰顯與中國共産黨人初心的實踐表達。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形成的人民中心,是以人民需要為中心、以人民利益為中心、以人民作用為中心、以人民滿意為中心、以人民幸福為中心的邏輯起點。以人民為中心,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價值體現,是實現人類全面發展的精神内核,由此成為中華民族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最根本的内生力量。
揚州大學伟德bevictor中文版教授唐慧玲:對百年大黨的多維認知
第一,從中國共産黨的百年曆史來認識我們黨。中國共産黨帶領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光輝曆程,說明中國共産黨的領導是曆史和人民的選擇。第二,從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曆史中來認識我們黨。中國共産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煥發新的生機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實踐和樣闆。第三,從國際政黨的比較來認識中國共産黨。中國共産黨是一個使命性政黨,這是西方任何政黨都難以匹敵的。勇于自我革命,是我們黨最鮮明的品格,也是我們黨最大的優勢。
南京工程學院伟德bevictor中文版院長劉朝晖:中國共産黨的學習方法論
重視學習、善于學習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是中國共産黨人自我錘煉、拼搏進取的内在精神品質,也是我們黨曆經百年風雨,始終煥發蓬勃生機的關鍵。中國共産黨的學習方法論,一是理論研究學習的方法;二是改造主觀世界與改造客觀世界相結合的方法;三是善于總結經驗的方法;四是全面的曆史的方法;五是日常性學習與制度性學習相結合的方法。這五種方法,就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主體和個體相結合、曆史和現實相結合、部分和整體相結合、個體和集體相結合的方法,由此使共産黨人的學習成為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統一。
伟德bevictor中文版講師徐坤: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理論内涵、基本特征與時代價值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究竟新在哪裡?第一,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理論内涵的多元透視。根本目标——以現代化作為實現民族複興的載體;指導原則——以新發展理念統領現代化發展;戰略布局——以“五位一體”統籌現代化的實踐;戰略規劃——以“兩步走”引領現代化的走向。第二,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基本特征的多元透視。人口規模巨大,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客觀前提;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本質屬性;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内在要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綠色特質;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外部保障。第三,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時代價值的三重錨定。現代化的多元性消解了西方現代化話語霸權,人類文明新形态超越資本主義形而上學的文明,堅持和平發展的現代化理念超越西方文明的叢林法則。
南京林業大學教授王金玉:人類文明新形态的中國趨勢
人類文明新形态的一個根本性特征,就是中國性和世界性,或者說是中國樣式和世界意願。中國樣式就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樣一個曆史方位下産生的,要從我們的曆史邏輯和文化邏輯以及現實狀況出發,以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樣一個方位,就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文明狀态。這個狀态不同于傳統的社會主義,不同于西方文明。我們要堅定“四個自信”,走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
南京師範大學伟德bevictor中文版特約研究員陳雪:百年大黨意識形态建設的創新項目與時代解讀
中國共産黨在不同的曆史發展時期進行意識形态建設的創新邏輯,主要分為以下四個方面:一是思維理念。意識形态工作與經濟工作二者的關系,經曆了從反向适應到良性互動的轉變。二是功能定位。經曆了從指導革命勝利到引導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功能轉化。三是話語體系。在中國革命建設的不同時期,建構目标的不同、話語對象的不同、願景使命的轉變,造成話語體系的轉變。四是傳播媒介。在傳播主體、傳播平台、傳播内容、傳播速度方面發生了比較重要的轉化。中國共産黨推動意識形态建設,有三條主要經驗:一要堅守初心,二要處理好變與遷之間的關系,三要融情入理,做到情感與理性的交融。
(文/陳立民 圖/鄧宇軒)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