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新華日報》第20、21版“思想周刊”“江蘇青年思政教師暢談學習收看《平“語”近人——習近平喜歡的典故》(第二季)體會”欄目刊登我院青年教師孫會娟的文章《言而有信 行而有誠》,現将全文轉發如下:
【“一言為重百金輕”,以“誠信”為主題詞的《平“語”近人——習近平喜歡的典故》(第二季)第六集解讀,在關乎誠信問題的義利、輕重間給出了清晰回答。講誠信、重信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言必信,行必果”“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雲”,這是孔子在《論語》中對誠信、信義的經典論述。】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誠信做出内容豐富的重要論述,将誠信價值由個人德性涵養延伸至國家治理理念,将失信治理方式從以道德教育為主轉向德治與法治并重,以人際誠信、經濟誠信、社會誠信、政治誠信、國際誠信等多主體、多層次制度建設,共建誠信社會、誠信中國。
誠信,包括“誠”和“信”兩個方面。誠主要指一種真實的、誠實的心意或心态,信則主要指信從信任的行為或守信行為的一種确認。誠,是内心自覺,信,是信任、信用和守信,誠于中,信于外,“言必信,行必果”,心意真誠方能信守約定。“人無信不立”。從主體内在道德要求看,誠信主要指個人的自我修養及由此形成的内在道德品質、德性和境界,是君子修身的應有之義。在人與人相互交往的人際領域,人際誠信要求每個人說話要“言忠信”,辦事要“敬事而信”,待人要“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一諾千金”“一言既出,驷馬難追”等耳熟能詳的名言警句,表明誠信已成為中華兒女共同認可的道德與價值追求。
“企業無信,則難求發展”,作為經濟領域中的誠信,是企業經營的基石,是經商活動的首要原則;“社會無信,則人人自危”,社會誠信是社會制度和文化規範的産物,主要包括法制性的社會誠信和道德性的社會誠信;“政府無信,則權威不立”,政治誠信是政治生活和政治文明建設中的誠信,即政府的公信力始終處于核心和主導地位。孔子曾将治國之道概括為“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治國從政當以取信于民為主旨和根本。永葆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複興的初心,正是中國共産黨對人民許下的莊嚴信諾。隻有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權才能赢得人心,切實做到為人民服務,以實際成效取信于民。習近平總書記還強調要從制度層面推進誠信文化建設,以制度的力量培育誠信習慣和誠信文化。誠信既需要德治教化,也需要法治保障,隻有通過懲惡揚善的有效機制,才能營造出守信者榮、失信者恥、無信者憂的誠信社會環境,才能為個人的誠信品格和守信努力在制度保障下保駕護航。
以誠信教育促進公民道德養成,新時代依然需要每個人做言而有信、行為有誠、心中有敬的當代君子,加強自身修養,涵養守信品行,誠信中國需要你我的個體擔當。同時,要将誠信價值置于一切制度設計的基礎性地位,加強制度建設,預防失信行為,加大法治力度,嚴懲失信行為,以誠信法治社會培育誠信法治人格。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将誠信教育納入到法律實踐和制度建設中來,德法并舉,切實實現誠信價值理念與誠信行為的互動轉化。
(作者單位:伟德bevictor中文版)
(編輯:馬曉萌)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