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 83 周年,12 月 13 日,是第 7 個國家公祭日。今年公祭日前夕,現代快報 +•ZAKER 南京啟動“桐祭 • 守護和平“全媒體行動,并開設了“特别思政課“系列活動。活動首站走進了伟德bevictor中文版。南京民間抗日戰争博物館館長吳先斌擔任思政課主講人,南航馬克思學院青年教師張小斐擔任思政課主持人。通過講述抗戰老兵故事、赴日讨石經曆、在緬甸建紀念碑等故事,和 120 名南航大一學生一同回憶那段曆史,不忘中國精神,感受中國力量,更加珍惜當下的和平幸福生活。
【分享】老兵曾說:沒有戰争的日子就是天堂
△張小斐
“83 年前,南京淪陷,30 萬同胞罹難。30 萬,不應當僅是一個冷冰冰的數字,是 30 萬個活生生的生命,更是一段中國人不能忘卻的記憶。“思政課一開場,南航馬克思學院青年教師張小斐首先講述了開設特别思政課的目标和意義。“銘記曆史,不是為了記住仇恨,而是要從中銘記那些曆史經驗與教訓,感恩感懷感激那些為我們的幸福生活付出生命的先輩們,珍惜珍愛當下的和平幸福生活。”
△吳先斌
“抗戰曆史,不同于一般的曆史,這段曆史直到現在,還在影響我們的生活。“主講人吳先斌則分享了自己與收集抗戰史料的故事。為了收集抗戰老兵的資料和民間抗戰記憶,2006 年起,吳先斌個人投資籌建了南京民間抗日戰争博物館,十多年來,館藏 5974 件藏品。從 2016 年開始,南京民間抗日戰争博物館還走訪全國各地的抗戰老兵近 1600 人,拍攝他們的口述資料,竭力保護着關于抗日戰争的民間記憶。
“記得 2011 年,我們在做抗戰老兵口述史收集時,老兵的一句話,讓我記憶深刻。他問我,你知道天堂是什麼樣的?我說不知道。他說我們現在生活的就是天堂,吃飽穿暖,沒有戰争。“吳先斌說,這段對話,曾經讓他對“和平”有了更深的理解,而這段話,也讓不少同學陷入沉思,現場變得安靜。
“原來,我們習以為常的和平生活,在老兵看來,如天堂般珍貴。“南航機電學院大一學生周楚然說。
【故事】講述抗日戰争的民間記憶,尋找戴安瀾将軍犧牲地
“請問吳館長,民間抗館裡哪件藏品您覺得最珍貴?“思政課上,面對一位女生的提問,吳先斌回複說, “每間藏品都是獨一無二,十分珍貴的,但在我心裡,民間抗館收集的 1600 位老兵的口述史,分量最重,那裡有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那是一代人的共同記憶。“
吳先斌還分享了一段不同尋常的尋找抗戰老兵之路。2011 年,他和抗戰烈士戴安瀾的家人一起去緬甸,尋找戴安瀾将軍犧牲的地方,并在緬甸修建了中國遠征軍紀念塔。
戴安瀾,1904 年生,安徽無為人,黃埔軍校三期畢業生。曾參加北伐戰争、保定、漕河、台兒莊、中條山諸役、昆侖關戰役,1942 年,戴安瀾奉命率 200 師作為中國遠征軍的先頭部隊赴緬參戰,在戰争中不幸犧牲,壯烈殉國。後來他的遺骸被運到國内,安葬在蕪湖。
“戴安瀾的妻子在他犧牲的時候就想去緬甸祭拜,但是直到她去世也沒有實現這個願望,2011 年他的兒子戴澄東找到我,希望我陪同他一起去緬甸。“吳先斌說,尋訪過程并不是那麼順利,緬甸的道路泥濘難行,200 公裡的路程車輛行駛了 11 小時。“根據史料記載,他當時的犧牲地點是茅邦村,但是到達茅邦村之後發現,這與戴安瀾将軍犧牲的地形地貌上并不同,後來發現隻是地名相同。“
後來我背着十幾公斤的攝影器材在當地人的指引下,繼續尋找,輾轉三個多小時,終于找到了。身上所有穿的衣服都發白了,那是汗水變成了鹽水。“吳先斌回憶說。
現場,吳先斌還播放了尋訪戴安瀾烈士犧牲地時拍攝的視頻。“親愛的爸爸和遠征軍将士們,你們跟我們回去吧,回到祖國大地,和家人團聚。“視頻裡,戴澄東對着父親的犧牲地哭喊,他說感覺這是他和父親距離最近的一次。
“2013 年,我們南京民間抗日戰争博物館籌資,在 200 師撤離緬甸的最後地點緬甸莫洛村,修建了中國遠征軍紀念塔。“此時,思政課堂上響起熱烈的掌聲,同學們用掌聲向抗戰老兵和民間抗館緻敬。
【珍貴】抗館新藏品——抗日烈士梁佐勳瓷闆像,首次公開亮相
“83 年前的此時此刻,南京保衛戰正在激烈進行。“思政課上,吳先斌還帶來了一件與南京保衛戰有關的藏品,這也是該件藏品首次公開亮相。
斑駁的木質相框内,鑲嵌着一塊質地雪白的瓷闆像。畫像中,身着戎裝的青年軍官非常英俊。吳先斌小心翼翼地将瓷闆像從減震袋中拿出,立刻吸引了全班學生的目光。“他叫梁佐勳,1937 年,他所在的 66 軍 106 師撤退到南京,負責守江甯的湯山,後來成功突圍。“據吳先斌介紹,突圍之後,梁佐勳回到老家廣州,照了這張照片,做成瓷闆像,做了以後還沒有來得及去取,又接到命令去守南浔,最終犧牲在那裡。
現代快報記者看到,瓷闆像的背面有四個大字 “精神不死“,這是梁佐勳的女婿沈漢傑認領這塊瓷闆像時寫下的。
梁佐勳烈士在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 600 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當中,他曾經為保衛南京出過力。近期,這件藏品也會在館内展出。 吳先斌說。
思政課後,還發生了一段小插曲。“吳老師,能不能請您幫個忙?”下課後,南航青年教師翁程琳特地守在門口,找到吳先斌說,“我的爺爺也是抗戰老兵,家裡有很多勳章,但是爺爺 1979 年就去世了,家裡人都很想知道爺爺曾經的故事。“吳先斌答應翁程琳,會根據勳章的照片,幫助她尋找這段曆史長河中的家族記憶。
現代快報 +/ZAKER 南京記者 張然 徐夢雲 仲茜 / 文 趙傑 劉暢 / 攝
(來源:現代快報+ZAKER南京)
(編輯:馬曉萌)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