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新華日報》“思想周刊”刊發我院院長王智教授的文章《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現将全文轉發如下: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将“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标之一,進而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民生方面的遠景目标,是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民生福祉,坐标美好生活,直指共同富裕。理想驅動使命,民生福祉立于初心。中國共産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人民至上正是植根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本源,因此内嵌成為中國共産黨的認識自覺與行動自覺。中國共産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複興。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馬克思主義是人民的理論。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具有跨越國度、跨越時代的影響力,就是因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人民追求物質與精神進階、達至自由,進而推動曆史前進的人間正道。
民生福祉實質上就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産力,發展生産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發展為了人民這一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立場,強調:“要堅持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部署經濟工作、制定經濟政策、推動經濟發展都要牢牢堅持這個根本立場。”“增進人民福祉、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正是體現了黨的理想信念、性質宗旨、初心使命的有機連接。
實踐久久為功,民生福祉功業漸成。中國共産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百年史,就是謀劃民生福祉不斷升級、讓人民過,上好日子的奮鬥史。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從新民主主義走向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改造道路,乃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與文化,無不體現中國共産黨實現從積貧積弱向愈益富強的持續思考與探索;其貫穿性線索,就是謀求人民幸福和民族複興。說到底,就是人民的美好生活,就是共同富裕。
尤其是當暴風驟雨的革命告一段落,中國共産黨開始領導進行大規模國家建設,從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民生更被高度重視。“一五”計劃強調要“照顧到積累資金和改善人民生活兩個方面“在發展生産和提高勞動生産率的基礎上,逐步地改善勞動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此後随着曆次五年計劃或規劃的實施,國家發展不斷攻堅克難,民生福祉也在逐步得到提升。到了“九五”,到了世紀之交,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從新世紀開始,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階段。“十五”提出“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根本出發點;從“十一五”開始,“計劃變規劃”,民生被納入關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體規劃中;“十二五”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即将完成的“十三五”,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五年,五年前提出的“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目标實現在即,全體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招待會的講話中所豪邁宣告的,“千百年來困擾中華民族的絕對貧困問題即将曆史性地畫上句号,書寫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偉大傳奇”。
時代轉換變易,民生福祉再上新階。經過70多年的發展,我國社會生産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同時,影響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很多,歸總在于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從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的曆史交彙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标已在眼前,五中全會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進軍。同時,時代變易,不僅僅體現是國内的曆史交彙期,也是國際的曆史變局時。我們要全面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戰略全局。
當此之時,十九屆五中全會将共同富裕納入十五年遠景目标,并據此制定相應的五年規劃--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分配結構明顯改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衛生健康體系更加完善等。推進民生福祉的事業,發展升級到新台階、目标願景升級到新層次、規劃舉措升級到新水平。
(作者為伟德bevictor中文版院長、教授,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研究中心伟德bevictor中文版基地研究員)
(編輯:宋文璇)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