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是美好的,生命是可貴的,但是沒有比為祖國、為人民利益而獻身更高尚、更光榮,更有價值。”這是“揚州好人”、退伍老兵李彬在36年前的戰鬥日記中寫下的。11月6日,在伟德bevictor中文版的2110教室裡,這位提名“全國道德模範”、參加過老山戰役的老兵作為南航特聘思政課導師為南航學子上了一堂生動别樣的“新時代榜樣”思政公開課。
南航為李彬頒發思政特聘導師聘書(李彬左一)
“我的血液裡流淌着愛國主義的紅色基因”
“我的父親參加過抗日戰争,解放戰争和抗美援朝戰争。在我的血液裡流淌着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的紅色基因。當名軍人,做一個英雄,為祖國獻身,是我從小的夢想和追求。”李彬回憶起當年參軍的初衷。十多次參加戰鬥,四次參加突擊隊,冒着猛烈炮火搶救了58名傷員,有8位英雄壯烈的犧牲在眼前……回想起戰場上刻骨銘心的經曆,“戰友之間生死與共,生死相依,把死的威脅留給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給戰友”,李彬說,除了戰友之間“我死你活”的真摯情感,中國軍人面對敵人那種你死我活的英雄氣概令人終生難忘。
回憶起曾經與自己并肩作戰的戰友,李彬連說三個“我忘不了”。為救身負重傷的戰友,先後六批突擊隊員前赴後繼沖進雷場搶救;為了完成任務,雙腿炸斷的李繼富用殘肢支撐着操槍射擊;為了攻打1073高地,工兵排長沈國良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引爆了四顆地雷……多年過去,李彬依然記得清楚戰場上每一個細節。
李彬正在講課
“我要把這種幸運轉化成這些爸爸媽媽的幸福”
1985年的2月27日,李斌正在搶救在戰争中身負重傷的樊俊,在搶救過程中由于時間寶貴,并沒有注意到那時已經奄奄一息的樊俊嘴唇蠕動想要說些什麼。十年後,已經退伍後的李彬在烈士陵園裡認出了樊俊的父親,恍然大悟原來樊俊最放心不下的便是父母。“當天在烈士陵園我就把樊俊的父親帶回了家,我找到了第一個烈士的父母,尋親計劃就此展開。我要去看看其他烈士的父母過得好嗎?”李彬說。
家在揚州的李彬,經過艱難的尋找,最遠距離甚至到一千多公裡以外的貴州貴陽,他将自己犧牲戰友的父母一一找到,拜認了18位父母,并親切地稱呼他們為“爸爸媽媽”。25年裡,一直堅持着以兒子的身份去各地看望這些父母,陪父母們過生日、帶着父母們去天安門廣場旅遊、生病時第一個趕到,甚至會在一個月隻有兩三千塊錢工資的情況下,拿出五千多元為這些父母買年貨……“在戰場上活下來是一種幸運,我要把這種幸運轉化成這些爸爸媽媽的幸福。”李斌如是說。
南航師生認真聽講
“我們會永遠走下去,陪伴他們到老”
退伍後的李彬帶着一件棉衣回了家,這是他在前線戰場上救治傷員時所穿的衣服。李彬回憶道,那件棉衣,母親用了三鍋石堿水才洗幹淨,“我的母親告訴我,兒子,你的榮譽和功勞是這些烈士們用鮮血和生命造就的,你不能忘記他們。”母親的教誨一直激勵着李彬繼續着他的“尋親計劃”,從沒想過要放棄。
李彬親昵地稱呼自己的妻子戴春蘭為“戴大美人”,夫妻兩人一起堅持着照顧那些烈士的父母。夫人曾經坦言,因為家庭經濟的不寬裕,自己曾經也有過不理解和反對。“直到有一天,我無意中掉頭看到他正在對着電腦上老山戰場上的情景掉眼淚。我一直知道他對戰友的那份情是很深很深的,從此以後便想通了,釋懷了。”戴春蘭說道。
道德模範走進學校思政課有什麼意義?“戰争遠離了我們,和平日久,今天的大學生對戰争的概念,對英雄的認識己經模糊。走進大學課堂,就是要告訴他們,今天的和平是無數英烈們用生命換來的,他們完成了他們的使命,他們的精神應該得到傳承,他們父母也應該得到社會的關愛。一個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國家不能忘記英雄。”李彬在接受采訪時說。“這種别開生面的思政課不僅僅創新了課程形式,而且讓我們從生活中感受到榜樣的力量。”南航學生于園芳深有感悟。
據悉,伟德bevictor中文版響應 “深化道德教育引導,以先進模範引領道德風尚”的号召,創新思政課方式,邀請道德模範走入學校思政課堂,并聘請他們成為南航勞模特聘導師,後續将繼續為學生開展一系列别開生面的思政課。
(編輯:呂帆)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