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成果——對李莊古鎮的觀察
摘要:素有“萬裡長江第一鎮”之稱的李莊古鎮,因為改革開放的春風,煥發新生,走出一條特色脫貧緻富之路。将豐厚的曆史文化資源、抗戰文化資源轉化成旅遊資源,李莊正展示着蓬勃的生機。
關鍵詞:李莊古鎮、改革開放、抗戰文化、旅遊
2018年7月有幸在宜賓旅遊,途中去到李莊古鎮。感受了李莊的風土人情後,産生了濃厚的興趣。寫到這篇關于改革開放40周年成果的實踐報告時,便想到了從李莊入手,查閱資料并結合自身感悟。
李莊是四川省宜賓市南溪縣的第一大鎮,有着“萬裡長江第一古鎮”之稱,曆史悠久,民風淳樸。在抗戰時期,各大學術機構和學術工作者的生活都變得慌亂不堪,尋找可以安頓的場所。這樣的危難關頭,當地鄉紳主動發出電報“同大遷川,李莊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給。”于是在這樣的非常時期,小鎮接納了國立同濟大學、中國研究院、中國博物院等。不僅為傳承華夏曆史文化提供了條件,還培育了大量的文人學者和熱血壯士,成為了抗戰文化的大後方。【1】雖然有着光輝的曆史,但終究因為地處偏遠、資源匮乏,生産力不足,導緻李莊人民長期生活在貧困艱苦的環境之中。這顆珍珠難道就要被這樣遺忘在西南的崇山峻嶺之中嗎?
其實不然,改革開放的春風确實吹遍了神州大地。正逢改革開放40周年,就本人去到李莊的體驗而言,感受到了許多舉措帶來的全新面貌。國家和政府對李莊一直以來的扶持和幫助,李莊正在顯露着蓬勃的生機。
一、李莊自身優勢
外因是其次,内因才是關鍵。國家要精準扶貧,帶領全國人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就需要貧困地區找準突破口,合理利用資源優勢,聚集群衆力量實現脫貧。李莊自身則具有如下優勢。
(一)、現有的曆史景觀資源
位于宜賓市下遊的長江南岸,地勢平坦,江水緩流,依長江水運而生。
當地保存了大量完好的明清時期建築特色的廟宇、民居。例如張家祠,是當地占地最大的祠堂,主體是四合院式木結構,最具特色的是廳房每扇窗門都有2隻上等楠木雕刻而成的仙鶴,50扇窗共百隻仙鶴,所以被稱為“百鶴祥雲”窗。以慧光寺、玉佛寺、東嶽廟為代表的“九宮十八廟”古建築群規模宏大,木雕石刻做工精細,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禹王宮整個建築氣勢恢宏,挂有贊頌大禹治水的匾額和石刻對聯。而寺内的戲台是四川保存最完整的古戲台之一。旋螺殿是明代萬曆年間的雄偉建築,不用一顆鐵釘,全木結構。梁思成曾贊譽李莊的民俗建築,将奎星閣、禹王宮内的九龍石碑、張家祠的百鶴祥雲窗、旋螺殿稱為“李莊四絕”。
民居方面,至今完整保存着18條明清古街巷,道路皆由石闆鋪砌而成。巷道一般幾十米左右,寬度不寬,兩邊均有木結構、青瓦頂的民居。
(二)、民俗資源
李莊的民風民俗是淳樸質實,心懷天下,重視耕讀,愛鄉愛國。當時接納重要文化機構和著名學者,就是對民俗民風的傳承和發展。是“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年節中鄉民喜歡的民俗活動有很多,例如舞草龍、放龍燈、劃花船、川劇清唱等。尤其是“舞草龍”十分熱烈紅火,是當地最具獨創性的民俗活動。
李莊的特色美食“一花二黃三白”是出了名的。一花指花生;二黃指黃辣丁、黃粑,三白指白肉、白酒和白砂糖精制的白糕。鄉民們幾乎家家戶戶都擅長做這些美食,口味正宗。
(三)、抗戰文化資源
國立同濟大學等機構在抗戰時期已搬遷五次,仍受到日機轟炸威脅。很多地區自顧不暇,無力承擔外來人口的生活需求。李莊毅然發出電文,熱情邀請,接納了比當地原住人口兩倍還多的外籍學者、學生。在這裡,學者們堅持文化研究和教育學生,使民族文化得以薪火相傳,發展國魂。這片土地上,營造學社的成員們潛心鑽研,梁思成著成了《中國建築史》這一重要作品。
二、改革開放帶來的新契機
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也是黨和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對内改革,調整了生産關系同生産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之間不相适應的方面和環節,促進生産力的發展和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更好地實現最廣大人民群衆的根本利益。對外開放,是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符合時代特征。在不斷推行、探索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帶來了許多發展的新思路。而這些,則讓李莊一次次地看到了發展的新機遇,在國家及政府的幫助下,入選國家、省、市、區小城鎮試點鎮之一,區級經濟園區之一,加上西部大開放戰略,李莊逐漸建設起初具規模的基礎設施。用良好的環境、優質的服務、嶄新的姿态歡迎各方賓客來到李莊。
(一)、打造支柱型産業
李莊的支柱型産業以基地創建為基礎,挖掘文化内涵,通過文化品牌建設與旅遊相結合,既可以參觀學習又可以旅遊放松,凸顯古鎮特色。鎮内的8個極具參觀價值的主要景點,連成一條參觀路線。一張20元的通票即可逛遍,公道的價格引得遊客紛紛購買,這一塊的創收是整個産業鍊裡重要的一部分。當然,景點的保護和升級也緊跟時代潮流,增強了觀賞性和互動性。例如在張家祠内的“中國李莊抗戰文化陳列館”裡安裝了兩個VR3D技術的投影儀,遊客可以從視覺、聽覺直觀感受到文化抗戰的場景,一旁的同濟大學醫學院舊址内,也加入了現代化新科技技術,感應式的微電影播放技術,讓遊客連連稱贊。營造學社舊址按照時間順序生動地展示了梁思成、林徽因等學社成員研究的過程,以及大量珍貴的資料。
為了便捷遊客前往李莊,在公交線路和短途旅遊項目上,政府也尤為花心思打造,所謂“要緻富,先修路”。宜賓南岸汽車站乘坐發往李莊的郊縣公交,車費4.5元,行車時間大約40分鐘。每天6:25-19:00時有車,每12分鐘一班。宜賓高客站也開通了發往李莊的39路公交車,每天6:20-19:20,發車間隔15分鐘,行車時間大約1個小時。自駕車也從宜賓南岸出發,在大溪口立交南廣河路口上鹽李路,沿長江行駛約15公裡即可到達。
在文旅融合中,除了對曆史文化着力挖掘以外,李莊也大力推廣特色美食文化,讓遊客在旅遊參觀之餘體驗到當地的美食特色。。白肉、白酒和白糕被稱為李莊“三白”,曆史悠久,制作工藝也十分講究。随着整個産業鍊越做越大,遊客數量增多,要求也逐漸提高。經營美食的鄉民們聚在一起,敲定工序和質量标準,還開發了新品種。比如在傳統白糕裡加入芝麻、綠豆、紅棗、鮮花等。李莊鎮人民政府旅遊辦主任曾言:“在李莊特色小吃方面,我們由政府主導,商家為主成立了飲食協會,比如三白之一的白糕,制定了相應的制作規程,對白糕的用料,選料,保質期方面都做了的規定,保證遊客能吃到放心、美味的白糕。”
政府協助鄉民們經營生意,不僅是為整個李莊貢獻力量,更是解決了就業的問題,從而解決鄉民生計問題。家家戶戶和李莊同呼吸、共命運,集群衆力量打造魅力李莊,李莊越發展,群衆更受益。當地有小學、中學、高中,孩子們不需要出鎮,就可以完成這一階段的學習,十分便利。
(二)、對外推廣
2006年,同濟大學與宜賓市在李莊建立了“李莊同濟紀念廣場”,樹起了紀念碑。宜賓市從2007年開始實施“壯旅”戰略,市委、市府出台了一系列文件,為宜賓市做大做強旅遊産業、建設旅遊經濟強市提出了具體的目标,注入了強大的動力。【2】
李莊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加強與同濟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博物院和華中科技大學等高校、文化機構的聯系。先後舉辦例如”中國李莊抗戰文化街,梁思成銅像揭幕儀式、拍攝宣傳片,參加類似魅力名鎮的評選活動。借助各電視台及媒體的力量,多方位地将李莊的名氣傳播開來,拉動旅遊業發展,并且不斷擴大李莊的知名度,形成良性循環。旅遊産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借此在2008年成功創建為國家AAAA級旅遊區,多次被各大媒體報道,也上過央視節目受到矚目。在2016年不僅達到GDP5.9億元,人均純收入15600元,同時遊客量也呈現上升趨勢,今年預計将接待遊客450萬人次,為創建5A級旅遊景區打下了堅實基礎。
李莊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積極響應政策,為自身的發展、為國家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相信在以後,這個古鎮會越來越好,讓鄉民享受到更多改革開放的成果,過上更富裕、更幸福的生活。從對李莊變化的觀察來看,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确實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果,往後還需要更加凝聚群衆力量,深化改革,在建成現代化強國的道路上繼續奮進。
參考文獻
【1】《行走古韻宜賓,邂逅遺世李莊》,嘉懿,魅力古村落,2014年第4期總第61期
作者:伟德bevictor中文版2018級碩士研究生章碧希。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