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22歲和32歲
1970年,姥姥22歲;
1993年,媽媽22歲:
2018年,我22歲。
1980年,姥姥32歲;
2003年,媽媽32歲;
2028年,我……32歲。
1970年,姥姥梳着兩條大麻花辮,穿着那身她最愛的藍色衣服,聽姥姥說,那時候人們有一句關于衣服的俗語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姥姥很能幹,家裡地裡的活兒她都會,每到秋天她都會腌鹹菜,姥姥腌的鹹菜特别好吃,我幾乎沒在别的地方吃到過那樣的味道。姥姥沒讀過很多書,她愛看姥爺拿着賬本和算盤算賬的樣子,後來他們結婚了。
1970年,姥姥有了人生中第一台縫紉機。
1980年,姥姥有了人生中第一塊手表,也是那一年,家裡添置了一台12寸的日本進口黑白電視機,吃罷晚飯院子裡都是來看電視劇的鄰裡鄉親,聽媽媽說了好多次那個時候他們最喜歡看的就是霍元甲和陳真,當然,這一點也得到了爸爸的認可。
1993年,媽媽留着齊耳短發,她畢業了出來找工作,她想進入城市裡工作,後來她做到了。
媽媽有一件最喜歡的皮夾克,到現在還留着,那是爸爸送給她的。媽媽愛聽田震和韋唯的歌,她說聽她們的歌會讓自己覺得渾身都有力量。2000年的時候,家裡添置了一台海爾雙筒的洗衣機,從此媽媽洗衣服的負擔就減輕了不少,也是那一年,家裡18寸的電視劇壞了,爸爸又買了一台25寸的康佳彩色電視機,那時的我每天晚上必看少兒節目大風車。後來,我們家搬到了新的房子,不再和好幾家人住在一個院子裡,有了自己的小院子,媽媽經常在院子裡教我讀唐詩。姥姥姥爺也不像之前那麼忙了,姥爺隔段時間就會坐火車來看我,除了給我帶姥姥做的吃的,也會買些零食給我,媽媽會給姥姥姥爺買布鞋穿,姥姥也不再總張羅着要自己做鞋子了。
2013年,我留起了長發,買了新的手機和電腦,因為我要上大學了,爸爸媽媽去送我,我們買了一小個軟卧房間的票,關上門可以安靜的聊天,爸爸說起他上學那會兒爺爺為了給他送生活費,有時候自行車壞了要來回步行30公裡,他的眼眶紅了……今年,我研究生入學,帶着很少的行李坐飛機自己到學校報到……我不知道我32歲的時候會怎麼樣,也不知道自己會從事什麼職業,但我相信生活總會越來越好的。
改革開放的成就有很多數字可以表明,但對我來說,這些成就可能已經融化到了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作者:伟德bevictor中文版2018級碩士研究生張嘉麗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