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公共服務的發展
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曆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點,拉開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序幕。增進民生福祉是國家社會發展進步的根本目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也是共産黨人的宗旨,要不斷增強國民的生活幸福感。公共服務體系的完善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體現人民群衆幸福指數重要指标之一。
改革開放以來,随着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建設力度不斷加大,投入持續增加,基礎設施明顯改善,人民群衆生活更加便利。城市公共服務的發展體現在交通事業的進步和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交通建設突飛猛進運輸網絡四通八達,人們從日常出行中,能直接地感受到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飛躍。改革開放以來,交通運輸建設突飛猛進,鐵路、公路、民航等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四通八達。一報告指出,我國鐵路營業裡程由1978年5.2萬公裡增至2007年的7.8萬公裡,電氣化裡程從1000公裡發展到2.4萬公裡。建成了上海磁懸浮、廣深高速鐵路,京津高速鐵路客運專線正式通車,京滬高速鐵路開工建設。城市基礎設施的發展直接關系到人民的日常出行和生活,要以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為重點,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城市化健康發展,縮小城鄉差距,為人民的幸福生活打下物質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通信技術的發展使我國公共服務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在先進技術的依托下我國建成了覆蓋全國、通達世界、技術先進、業務全面的國家信息通信基礎網絡。網絡規模和用戶數均居全球第一,發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茅。
通訊愈發方便,信息網絡迅猛發展。随着網絡強國戰略的實施,網絡覆蓋率迅速提升,提速降費改革持續推進,“互聯網+”廣泛融入各行各業。我國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就必須促進互聯網的發展。變革“互聯網+”公共服務方式,是實現普惠民生的重要途徑。互聯網加速以人為本的公共服務方式創新,推動民生服務更趨普惠包容。才能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現代社會的競争,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争。教育事業穩步發展也是公共服務發展的體現。要促進教育事業更多更好得到惠及全體人民,要持續增加投入教育經費。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辦好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網絡教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加強我國公共教育管理,要使教育更好的适應教育改革和學校發展的要求,要使教育更好的适應教育改革和學校發展的要求。由于市場經濟的發展,教育成本的提高使學校出現了貧困生,高校後勤社會化增加了學生管理的難度,所以要促進公共教育管理改革。根據案例一中上海市就是從農民工子女受教育途徑的完善和拓展入手,通過擴大對市教委的投資,改善農民工子女學校的辦學條件,其次政府應該保證義務教育的結果平等和高等教育的機會平等為目标。政府對教育的提供也就是對公共物品的提供,而教育本來就是一件具有産業屬性的公益性事業,所以應該促進教育産業化與公益化并行。大力發展教育,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就業問題一直都是國民最關心的問題,随着國内就業形式的日趨緊張當前,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家一系列鼓勵就業的政策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強化,在一定程度緩解了就業壓力對社會的沖擊,但在今後較長時期内,就業問題仍是一個重大的宏觀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它關系到我國國民經濟能否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也與社會的穩定與否,人民生活能否得到改善密切相連。就業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就業問題關系到民生問題,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因此,國家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強對勞動者的勞動技能培訓,适當發展有市場需求的勞動密集型産業;積極開展對外投資,促進對外勞務輸出,鼓勵勞動者自主創業;大力發展第三産業,充分發揮服務業對吸收勞動力就業的顯著作用;勞動者應該轉變就業觀念,樹立多元化的就業觀念。不僅要做好民生就業問題,也要做好社會保障問題,社會保障方面。破除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參保戶籍和身份限制,建立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自主開展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将新農保與城鎮居民合并實施,要促進了城鄉居民社會保障基本權益均衡共享。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已經初步解決溫飽問題,現在面臨的問題是解決人民多方面的需求。不僅要滿足人們基本物質的需求,水、電、氣等生活資料供應充足,更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改革開放以後。随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有着與以前不同的内容和形式,這就要求政府對公共文化事業的管理必須有與以前不同的思路和方式。加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比如這幾年城市中多了很多24小時公共圖書館,城市博物館定期免費對市民開放等等。都是政府為公衆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場所,目前大部分的公共文化服務都要依賴政府來提供和管理,但這也不是表明政府要大包大攬,政府不應該壟斷公共文化服務。像圖書館和博物館等可以由政府主導,發揮人民主體的作用,合理協調各種資源的配置,吸引社會以及個人共同參與。加快構建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大發展大繁榮,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而人民群衆需不需要、滿不滿意是評判公共文化服務質量的重要價值标準,積極發展人民喜聞樂見的大衆文化。
政府這隻看不見的手應該時時刻刻保護着人民群衆的利益。最近長生生物兩次被曝疫苗造假,長春長生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生産的凍的幹人用狂犬病疫苗生産存在記錄造假等嚴重違反《藥品生産質量管理規範》行為,長生作為一家上市公司,不僅沒有責任與擔當,更是将道德底線和法律法規置若罔聞。而公共衛生事業是一項重要的公共事業,對保護和促進居民身體健康有重要的作用,因為公共衛生事業的管理直接關系到人民群衆的切身利益。公共衛生服務的要求必須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協調,人民健康保障的福利水平必須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适應。政府還應加強對公共衛生事業的監管,避免長春公司事件的再次發生。還要在有效的資源條件下創造出最大的效益,能夠使更多人收益。
改革開放以來,黨在十九大會議上指出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要促進我國公共基礎設施服務均等化,尤其是中西部城市公共基礎問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解決民生問題、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體現社會公平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關鍵所在,也是實現協調發展的客觀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的發展,政府在面對城市公共服務的發展時,應該加大投入,制定政策,加強管理。人民群衆使我們的服務主體,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公共服務應該以人民為主題,以實現公衆的權力為第一目标。城市公共服務建設既要有設施,有産品,更要有一整套完善的機制,這樣才能保證公共服務建設可持續有效發展。這是一項長期的任務,當前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完成兩個一百年目标偉大進程中,構建城市公共服務體系,促進城市公共服務的建設和發展,國家政府有着不可推卸和義不容辭的重要責任。
附錄:
1.名詞解釋:城市公共服務就是指城市公共部門面向城市公衆提供的公共産品和服務,包括城市基礎設施的投資和維護,提供和加強就業崗位,社會保障服務,興辦和支持教育、科技、文化、醫療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及時發布有個社會信息,為社會公衆生活質量的提高和參與公共事務提供有力的保障和創造相關的條件。
2.案例一:不需繳納學費農民工子女教育享受“上海待遇”
他們來到城市,服務并改變了城市,他們功不可沒。和所有的父母一樣,他們也對自己的子女充滿期待,在上海,有關部門正在為十幾萬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而努力着。
2010年,浦東新區4所農民工學校率先轉為政府支持的民辦小學,這裡的孩子與城裡的孩子一樣,再也不需要繳納學費,記着從市教委了解到這個民工學校完全由政府出資建造,提供同樣優質的軟硬件環境。将土地撥劃給民辦小學,鎮裡沒收一分錢,還另外花了800萬元建設新的校舍。今後,上海市對農民工孩子的關注度還将進一步加大。
(資料來源:摘選自新浪網,引用時有删減)
作者:伟德bevictor中文版2018級碩士研究生王雪瑩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