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課教學

當前位置:首頁  思政課教學

【改革開放40年】記改革開放以來高等教育發展

時間:2018-11-13來源:伟德bevictor中文版點擊:2568

記改革開放以來高等教育發展


1978年,在以鄧小平為領導核心的第二代黨和國家領導人主持下,改革開放政策在我國全面實行,中國進入了曆史新時期。到2018年,改革開放已經實行了四十年,這四十年裡我國各個方面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而其中以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高素質人才為目的、不斷進行改革的高等教育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對于高等教育的發展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進行概括:

一、高等教育的規模在不斷擴大

(一)改革開放後全國普通高等院校數量不斷增加。

中國第一所标準的現代大學應該追溯至清末,民國期間有所發展,但一直都發展緩慢,到新中國建立後直至1978年也就是改革開放開始那一年全國高等教育院校也僅有598所。而随着改革開放的進行,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社會物質财富增加,社會主義建設人才需求量也不斷增加,高等院校的數量不斷提高,發展到1985年,我國的高等教育院校的數量就達到了1016所,與1978年數量相對比增長數量達到了近一倍。

到2015年全國普通高等院校已經達到了2560所,最新數據現實2017全國共有普通高等院校2631所。中國大陸高等教育系統建立了一些項目來推進高校建設,而這其中包括了“211工程”、“985工程”、“985平台”等,其中“211工程”院校有112所,“985工程”院校共有39所,“985平台”院校合計39所。

(二)改革開放後高等教育的學生規模在不斷擴大。

随着高等教育院校的增加,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數量增加也是自然而然的。同樣在改革之初即1978年我國高等院校在校人數僅為為85.63萬人,而到了1985年高等院校的在校學生數量提高至170.31萬,與1978相比增加了一倍還要多。

2017年最新數據顯示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達到3779萬人,可以說20世紀後半葉是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史上不尋常的擴展和質變的階段,社會對高級專門人才需求的迅速增長以及個人對接受高等教育就學機會的迫切需要,使得高等教育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從精英教育走向大衆化教育。

(三)改革開放後高等教育的教學内容在豐富。

據統計,民國初年《大學規程》中所開列的課程科目總數比清末《癸卯學制》所規定的多300多門;專科學校課程也比清末相應學堂科目增加了1-2倍。但在新中國建立初期,由于政治等原因,我國高等院校課程基本廢除了民國時期的課程科目,機械地照搬蘇聯模式,采用從蘇聯大學借鑒而來的課程科目設置,大學中普遍專業設置過窄,且存在着忽視社會科學以及把馬列主義奉為教條的現象。後到文革時期,高等教育按照國家以階級鬥争為教育目的的方針使得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标變成了“反修、防修,培養革命事業接班人”一句空洞而抽象的政治标語。與此相适應,在課程體系、教學内容等方面,在大量突出政治學習、觸及靈魂、思想改造的同時,專業知識被壓縮至最少程度,大學變成了短訓班,完全沒有發揮出高等教育應有的教育功能。

直至1978年4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 否定和抛棄了“文革”中以階級鬥争為綱的教育目的,将現代化的實現确立為教育的主要目标。同年10月,教育部對1961年頒布的《高教六十條》做出修改。兩項舉措可以看出注重專業知識的問題已被提到議事日程之上。

而到了1985年5月, 中共中央頒布了《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決定》指出第一次明确地把高等教育的任務歸結為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和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且提出要擴大高校的辦學自主權。此外,《決定》還強調高等學校是教學、科研中心,強調改革教學内容、教學方法、教學制度,強調提高教學質量,開展教學改革試驗,改變專業過窄的狀況,增加選修課,實行學分制和雙學位制等等,努力借鑒和移植先進國家高等教育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内容。

1998年8月,全國人大制定并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年來制定頒布的第一部高等教育法,它全面肯定了改革開放20年來我們在高等教育辦學理念、培養目标、管理體制等方面所取得的共識。《高等教育法》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高等學校應當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實行民主管理”,突出強調了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和辦學自主權。

發展至現在,全國高等教育院校都能夠按照國家需求和社會需要自主進行教學内容的設置與調整,最突出的表現就是電競專業成為大學的新興專業。

二、高等教育的質量提高

(一)改革開放後高等教育的教師素質在不斷提高。

文革期間,我國取消了高考制度,對高等院校教師職務工作的評定也暫停下來,直至1978年,國務院轉批教育部《關于高等學校恢複和提升教師職務的請示報告》,報告指出高校恢複職稱評定工作,教授、副教授按原規定提升職稱,對少數有突出貢獻的教師可越級提升。從數據上來看,從1978年3月到1983年9月,全國共有17.59萬名教師确定和提升了講師以上的職稱,占全國高等學校教師總數的55%。

1980年,教育部恢複了全國重點高等學校接受進修教師的工作,并提出全國重點高等學校的三項任務之一是為一般高等學校培訓教師。國家加強了對高等學校教師的培訓力度,并采取多種形式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

黑龍江省普通本科院校專任教師學曆結構情況  單位(%)

年份

總計

專科

本科

碩士

博士

2003

100

2.11

58.05

30.97

8.87

2008

100

0.45

47.73

35.51

16.31

2011

100

0.64

45.01

38.82

15.53

2012

100

0.53

42.63

39.77

17.08

2013

100

0.55

40.01

41.27

18.17

2014

100

0.50

38.51

41.58

19.41

我們以黑龍江省普通本科院校專任教師學曆結構情況為例,從圖表中可以明顯看出,2000年以後,即改課開放22年後,普通本科的教師的學曆主要組成已經從本科走向碩士,這一方面得力于改革開放後教育改革後,社會主義人才層次的提高,另一方面得益于改革開放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讓更多人有能力的更高水平的教育,從而高等教育的教師隊伍學曆才能得到普遍提高。

除此以外,改革開放還使得高等教育院校的教師對外交流變得更加頻繁。改革開放之前,我國雖然也有各種形式的公派留學,但留學人數并不多。改革開放之後,公派留學作為我國對外開放的一部分,被寫進了國家建設的戰略規劃中。這一時期的公派留學回國政策發展較快,尤其以1996年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的成立标志,我國的公派留學走向成熟時期。現階段公派留學已經成為了我國對外交流的一項政策,我國高等教育院校的老師外出交流變得十分便捷,這可以有效拓寬高等學院教師的視野,且有益于他們吸收國外先進教學内容、教育理念,對提高自身學術水平也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二)改革開放後高等教育的物資資源不斷優化。

改革開放後,我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一段時間内國家積累的物質财富遠超于建國後所創造的物質财富,這使得國家對高等教育的投資有力而為。1977年中國财政性教育經費支出是76.83億元,财政教育撥款為76.83億元,而到了1985年中國财政性教育經費支出達到了262.90億元,财政教育撥款達到224.89億元。而到教育部2017年決算報告顯示,本年支出合計約2686億元,高等教育支出占其大頭,超過1079億。由此可見,改革開放對高等教育貢獻了巨大财力。而這巨大的經濟支持就帶來了高等教育院校建設的完善、設備的有效更新,給學生及教師帶來了良好的學習與教學環境,促進了高等教育的教學改善。

除了巨大的物質财富支持外,改革開放還給高等教育帶來了另一個巨大的助力——互聯網。改革開放後,互聯網技術在中國得到普遍運用,尤其是進入21世紀,互聯網的普及使得教育資源與網絡平台進行了有機的結合,新興的網絡教育社區、教育博客、校園網等平台,已将高等教育資源在網上進行了共享,這樣打破了傳統意義上的時間與地域的概念,使得國内高等教育也随時可以高效吸收國外的先進理論,最生動的例子應該就是即使我們與美國隔着半個地球,我們依然可以随時随地看到哈佛、耶魯等世界名校的公開課。

在國内,由于教育系統信息化平台的發展應用,尤其是根據教育部的統一規劃,高校之間的交流更加密切,我們使用最頻繁的知網就是這一方面的代表。在知網上,我們可以及時全面的了解高校科研論文成果,從而得到全面及時的科研結果,從而使得高等院校變得“耳聰目明”。且高校之間的交流合作也變得更加便捷,尤其是現代教育形勢下,跨學科研究興起,互聯網無疑是跨學科研究資源重要來源。 

進入新時代,習主席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的中國夢,高等教育無疑是為實現中國夢提供人才的重要途徑。雖然中國的現代高等教育雖然起步落後于西方,但經過改革開放至今幾十年的發展也取得不小的成就,相信未來在改革開放這一巨大助力的幫助下,我國的高等教育一定會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培育更多人才。

這也從另一方面揭示了我們要始終堅持改革開放這一偉大決策,對現在社會中抱有的狹隘的、保守的、所謂的愛國主義——反對對外開放、狹隘的民族主義的部分人作堅決人鬥争,曆史已經給這些人以教訓,我們要吸收曆史的教訓,隻有堅持改革開放,才能真正實現中華富強。


作者:伟德bevictor中文版2018級碩士研究生蘇琪

友情鍊接

聯系我們

  • 電話号碼:025-52115201025-52116005
  • 地址:江蘇省南京市将軍大道29号
  • 郵編:211106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

Baidu
sogou